洪惟助在研究室内展示昆曲资料。 台湾“中央大学”昆曲博物馆内展出的戏服、戏帽。 更多精彩内容,请扫码关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“日月谈”工作室。 “不到园林,怎知春色如许。”从“百戏之母”昆曲到贵为“国剧”的京剧,传统戏曲渡海而去,在宝岛生根抽枝,至今已逾七十载。两岸戏曲交流有哪些故事,如何携手保护传统戏曲文化,并在当代探索全新美学?本报即日起刊发“传统戏·两岸缘”系列报道。
在大陆,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《牡丹亭》,在“百戏之母”昆曲的复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在台湾,影响更为深远的则是昆曲传习计划。台湾“中央大学”戏曲教授洪惟助正是该计划的主持者,他创办了台湾昆剧团、第一座昆曲博物馆,编纂了世界上首部昆曲辞典,目前正编写昆曲在台湾的发展史。 “昆曲交流可以说是两岸交流的典范。两岸的昆曲学者艺人互相扶持、互补有无,让昆曲从一个寂寞的剧种,变得为大家所重视。”在洪惟助台北的家中,记者听76岁的他细述起亲历的两岸昆曲交流故事。 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60年代,洪惟助跟随迁台的知名昆曲曲友徐炎之、张善芗夫妇学习唱曲,从此与昆曲结缘。徐炎之夫妇在台湾十余所大专院校和中学教授昆曲,并组织“同期曲会”,培养了不少昆曲研习和爱好者。 1989年,大陆六大昆剧团齐聚香港演出,洪惟助深为演出的细腻精致而感动,对昆曲产生了愈发深厚的感情。次年,台湾曲友贾馨园发起“昆曲之旅”,洪惟助等人随之前往上海,对上海昆剧团的表演大为惊艳。 根据洪惟助的考证,台湾的昆曲活动可上溯至清乾隆年间,但在1949年以前,昆曲在岛内主要保存于流行的北管、十三腔、京剧中。此后不少曲友迁居台湾,昆曲清唱和彩演日渐频繁,但始终没有专业的昆剧团。随着徐炎之夫妇辞世,台湾的昆曲活动也逐渐沉寂。 “昆曲在台湾家底丰厚,值得研究推广,而且要研究中国戏曲,昆曲在戏曲史上是重要剧种。元杂剧等现在已不能演出,但其剧本、舞台美术等很多保留在昆曲里面。清代以后兴起的剧种,大部分受昆曲影响。昆曲是承前启后的剧种,要好好发扬。”洪惟助说。 |